協會簡介
生命關懷
廠商名錄
喪葬習俗
相關法令
期刊資料
禮儀諮詢
相關網站
入會須知
回到首頁
 

此次活動將邀請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分享臨終、入殮、殯葬、悲傷輔導等知識,與個人的生命經驗和體悟。以及,讓出席者透過多元的互動和體驗方式,從不同角度鼓勵各年齡層的群眾探討生命意義,同時,反思與領悟死亡的意義,以促進生命圓融。

 

宗旨:

  1. 死裡看生: 鼓勵人們珍愛生命、及早為死亡做準備。
  2. 生命圓融:活在當下,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3. 生死相安:三善四道人生。善生、善別、善終;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主題演講 Talks & Sharing

 

 

共12場的主題演講嘉賓,集合了在地和海外與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相關的專業人士,透過各自的領域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傳承死亡教育的精神。當中包括常年在國外的曾廣志博士,他自九十年代開始回到馬來西亞推廣生命教育與死亡教育。身為活動宣傳大使的他,將透過演講引導人們運用正念把悲傷轉換成滋養生命的助力。

 

馬來西亞首個生死特展是本土首次以「生死教育」為主題的互動展,我們特此邀請「香港死亡節」創辦人梁梓敦先生前來分享其經驗,以讓更多有心推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人士共同取經。

 

近年來,馬來西亞在推廣成人安寧療護的努力上尚算獲得公眾的關注,然而, 重症病童與兒童安寧療護依然鮮少被社會關注。為此,父母在面對臨終病童時難免感到孤獨無助,兒童安寧療護專科醫生李志展醫生將透過分享重症病童的故事,讓重症病童的照顧者能夠從社會中獲得支援,並且在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下減輕身心靈之負擔。

 

死亡,可以從容自主

很多人認為葬禮一切從簡,不要麻煩後代便是後事之最好安排,卻往往導致家屬束手無策,甚至為盡最後一份孝心而起爭執。提前做好生前規劃,是為生命做最後一次的斷捨離,透過覺誠法師、嚴家建道長、周建基牧師、廖勇鋒先生黃大華神父同臺分享殯葬「禮」與「俗」,人們可從中探索不同宗教的殯葬儀式差異與其意義,從中瞭解殯喪的內涵。

 

禮儀師陳勇豐分享個性化葬禮的重要性與意義、羅萬金財務策劃師講解遺囑繕寫與信託的重要性,皆引導你了解生前規劃對自己與家屬的重要性,並且在規劃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

 

無用之大用

鯨落,是鯨魚留給海洋最後的溫柔,最美的禮物。鯨的屍體,由於巨大二無法快速被食腐生物分解殆盡,最終會落入海底長達數月至數年,作為深海魚類、甲殼類、多毛類、還有各種細小的生物提供食物。

 

人死後留下的皮囊也可化作春泥來護花。從Jeff Chancellor的大體照顧與防腐護理到陳慶華教授的大體捐贈分享,你可了解到遺體的無用之大用,在於帶不走的器官與皮囊,皆是你離開前能夠留給其他生命最後的禮物。

 

哀悼死亡與撫慰悲傷

蘇忠興導演(Saw Teong Hin)透過電影《海墘新路》(You Mean the World to Me)圓滿心中的遺憾;葬禮紀實攝影師巢國棟(Caxton Chow)從長輩病重到葬禮期間的拍攝紀錄,再再讓聽眾了解到,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的專長或方式來陪伴、療癒自己的哀傷。

 

而本地影視人阿賢楊佳賢,在近年回到家鄉陪伴家人的過程中發現,陪伴,原來可以是一件輕鬆愉快,且可以為家中傳遞喜悅與幸福的事。他理想中的生命清單並沒有固定的範本,也不是逐樣詳細並列的清單,它是人性化的,也是生活化的,其用意在於溫柔的對待生命,當中包括用味道來述說思念 。

 

愛是現在 LOVE is Now

儘管善生、善別、善生或四道人生都妥善實踐,我們更強調的是「活在當下,珍愛生命」。為此,活動特別邀請本土資深音樂人周金亮、友弟、張盛德,與阿飛、劉佩芯和侯宇亮現場說唱「音樂人的聲命故事」。

 

 

互動展 Interactive Exhibits

 

巢。Home

用竹子編織的巢,寓意著「家」,生命最初與最終的歸屬。「巢」,作為展場中的互動性裝置藝術,說著建構在土地表面或地底下的蟻巢,與大地有著緊密的連繫,它展現出螞蟻強烈的生命力,也寓意著生命自有出口。

蟻巢的構造擁有多個出口,可通往其他空間,如女王的臥室、育嬰室、食物儲存室......它與家庭、社會的結構如出一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事或物的關係,都是緊密的互相依偎著。

這些出口,亦猶如生命的機遇。當生命面臨窘境時,就算此路不通,也總有出口為你敞開。因此,當生活面臨過不去的關,我們終究可以從家庭、社會中找到支援。

現場備用工具,我們邀請你親手剪出攸關生命或自己喜歡的造型,然後寫上祝福語掛在巢裡。也許,你的一句祝福,能夠給他人帶來力量。並且,我們相信你所給予的最終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回憶之間

最珍貴的東西 The Most Precious Things VS 最後的容顏 My Last  Portrait

「最珍貴的東西」遺物展與「最後的容顏」遺照拍攝,遊走在家屬與亡者之間;「回憶之間」,便有連結亡者和遺物之意,也有空間之意。

 

遺物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在於價錢與稀有,還包括當你睹物思人時,也記起亡者的教誨與精神。但凡是亡者留下的物件都是遺物,也許,有的東西乍看之下看似無用之物,卻棄之可惜,此時,心靈手巧的你也許可在「最珍貴的東西」中找到靈感。

 

遺物展的用意在於拋磚引玉,以引導人們回到家中重新整理遺物時,激發你賦予平凡不過的遺物第二生命的點子,進而將遺物融入生活,繼續完成其價值與意義。

 

遺照,很可能會成為活人記憶與懷念亡者的最後印記。與遺物展比鄰而設的「最後的容顏」, 其用意在於引導人們透過拍遺照的動作來慎重思考可以自主的生前規劃;你留給親友最後的容顏,便是死亡可以自主的事情之一。至少,當死亡發生時,親人可以不為一張遺照而手忙腳亂。以及,你留給親友的最後的容顏,畢竟,真的該由自己來作主。

 

費用:RM40 / 張

尺寸:A4。相紙打印,不含相框。

(可提供soft copy,須自備USB。)

**每日送出30張給有需要的、但有經濟困難的人。無分男女老少。歡迎慈善機構、志工或義工預先接洽。

**提供簡單的髮型與化妝服務。

**歡迎自行準備妝髮與服飾。

工作坊

助人者在給予他人幫助與陪伴時,也需要學習接受他人的幫助與陪伴,如此一來,照顧者的道路才越走越有力量。為此,生死特展安排一系列從照顧個人身心至加強社會資源的工作坊,讓教學相長。

 

馬來西亞首個生死特展主打三代同堂齊來看生死、說生死,藝術可作為潛意識的溝通,也可用作能量上的療癒,特為孩子安排的兒童繪本,有專人給小朋友看圖說故事,大人則可透過水晶缽音療與沙遊曼陀羅來撫慰傷。

 

安寧療護之四全照顧喪親陪伴與輔導技巧之實踐,則融合理論與專人的實踐經驗來給予家屬、志工、義工或醫護人員,在照顧與陪伴之工作上提供指引。

 

更難能可貴的陪伴,是借出一雙耳朵給予他人安靜的聆聽。在死亡咖啡館裡,即便是陌生人也可接著一杯茶飲來訴說生命故事,關鍵在於相互信任,茶桌上聽到的心事,就讓它在咖啡館打烊後隨之消散。

 

而安靜的聆聽,更是有自毀、自殺念頭者那說不出的痛苦的良藥。由於意識到自殺案例有增無減,談自殺防治在生命關懷的工作上是必要的。回到活動提倡「活在當下、珍愛生命」的核心價值,我們給予重症者、臨終者或主動尋求支援的人關愛之心,同時,我們也關懷那些看不見、聽不到,但內心暗湧著死亡衝動的人。我們懇請你記得,無論當下多困難,你都不會是那個傷痕累累、孤軍作戰的人!

 

 

手作坊

如果你喜歡手作,如果你有足夠的創意,迷你鉤針捕夢網紙紮藝術,都能成為你的遺物再生技巧。就像衣物,通常是亡者留下最大量的遺物,望著一櫥的衣物,實在棄之可惜,當你掌握了製作捕夢網或紙紮藝術的技巧,也許,那些衣物便是可替代的材料。

 

倘若有生前喜歡種植的往生者,你可將對方留下的小植物做成更具觀賞價值的苔玉小綠球;對於喜歡咖啡的人來說,當你在品一杯咖啡而想起亡者時,咖啡之天然色澤可讓你隨手便透過咖啡創意填色之香氣來描繪思念之輪廓的、極為便利的環保素材。

 

當你在做這些手作的時,除了與亡者做連結,同時也給自己一段靜謐的、與自己相處的時光來撫慰哀傷,或悼念對方。

 

此外,我們理解到大人總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和小孩說死亡,為此建議你可以透過怪獸輕黏土寵物環保紙棺,作為大人和小朋友輕鬆說生死的橋樑。

 

 

喪禮課室 The Funeral Classroom

 

雖然死亡的心情無法做足準備,然而,死亡可以透過躺棺木體驗告別練習來盡可能做好生前規劃,以便在死亡發生時減少遺憾,並且在過程中給予自己一個重整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機會。

**躺棺木體驗每日開放2小時供大眾體驗,無需報名。

開放時間:11am-1pm

**每日5pm至6:30pm特設「活著進棺材 」媒體專場,活動進行時將有媒體進行拍攝與採訪。每場僅開放給15位公眾人士,可現場報名。

社區諮詢攤位

每個存在於地球上的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即使生活多茫然與迷失,社會結構與蟻巢結構如出一轍;只要你願意尋找出路,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支援。善用社會資源,也讓提供支援者理解需要被幫助者的需求,方能為社會帶來更多良善的知識,進而共同打造更完善的社區服務系統 。

馬來西亞國家癌症協會

慈悲關懷服務會

馬來西亞兒童安寧療護協會

馬來西亞器官移植資源中心

樂委遺囑機構

無語良師學院

常樂集團

大育文化

孝恩輔導與諮商

 

 

殯葬禮儀用品陳列室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與演變,人們對殯葬禮俗的認知不再停留於老一輩的口述歷史裡。然而,傳統依然有其必要性與存在價值,唯在傳承殯葬文化上,能夠融合傳統禮儀和科技發展便能對後事有更多的選擇權與自主權。如土葬也可以透過環保棺木來履行讓地球永續經營的責任;悼念親人可將至親至愛的骨灰佩戴上身,或置放在相框、時鐘後擺放在家中融入生活當中。

 

此時你將發現--原來,死亡也可變作一門藝術!

 

 

閱讀與休閒區

翻一頁好書,能給心靈帶來一世的滋養。99本攸關生命教育、生死關懷的各類書籍,值得男女老幼給予自己一段優質的時間來閱讀。

活動日程及內容

 
版權所有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聯絡人:吳麗芬 e mail :tpfuneral111@gmail.com
台北市 (104062) 中山區 復興北路 420 號 16 樓 電話:(02) 2506-9729 傳真:(02) 2506-4188